完满教育

学院风采

 合川校区 
 綦江校区 
 
学院风采  
追溯非遗本源,书写峡砚新篇——智能工程学院“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五)
2024-07-06 23:55 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点击: )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行动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也是一场文化与思想的交流。2024年7月4日,重庆移通学院“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通过查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于2020年12月统计的数据资料得知,目前国家级、省级文房四宝非遗项目有147项;墨有8项,占总类的5%,笔有29项,占总类的20%,纸有70项,占总类的48%,砚有37项,占总类的25%,其他类(纸竹工艺、陵川纸龙制作技艺、藏族文房四宝)有3项,占总类的2%;其中比较有名的笔类有宣笔、湖笔、齐笔、侯笔等,墨类有徽墨等,纸类有宣纸等,砚类有歙(shè)砚等。为加强合川峡砚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借鉴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吸取有名非遗项目的宣传经验,力求将峡砚文化注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图为国家级、省级文房四宝非遗项目占比饼状图)

类比歙砚观峡砚,借鉴技巧促非遗

实践团通过采访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汪顺清先生得知: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江西婺(wù)源龙尾山而得名,具有1260多年的悠久历史)的宣传,主要依靠文化历史价值传承、制作技艺展示、品牌活动推广、旅游产业融入以及媒体网络报导等多方面手段开展。

合川峡砚在宣传方面则同样具备创新性和互动性,例如:杨世宏先生主要负责的合川峡砚非遗馆、易宗成先生主要负责的合川峡砚博物馆,不仅集展示、体验于一体,还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参与。通过对比歙砚和峡砚的宣传方式,可以发现两者在传承与创新上各有千秋;合川峡砚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的关注,但在宣传方式和市场拓展上仍需进一步创新,同时歙砚运营方式和推广方式的借鉴,为合川峡砚的宣传提供了新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查阅文房四宝非遗项目相关资料)

一笔一画绘非遗,一刀一刻现峡砚

中国四大毛笔(宣笔、湖笔、齐笔、侯笔),千年文脉,翰墨飘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毛笔作为书写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笔类非遗之所以闻名,是因这些笔不仅是旧日文人墨客心中的诗篇,也是普通人家书写家书的工具,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梦想;同时,四大毛笔在宣传推广和品牌塑造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它们通过参加各种展览、比赛、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合川峡砚可能在宣传推广和品牌塑造方面相对较弱,虽然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宣传和推广,但相比四大毛笔来说,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因此,传承者可以借鉴四大毛笔的宣传推广和品牌塑造的方式,给合川峡砚定位,塑造品牌效应,不仅让人们知道一笔一画绘非遗的毛笔,也让人们知道一雕一刻是峡砚。

一点如漆是徽墨,一见如故是峡砚

徽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的宣传主要是:利用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让消费者明白徽墨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渊源,同时创新产品设计、增添徽墨种类,从香味、Logo设计、售卖文案等多个方面,建立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一点如漆是徽墨”的形象。合川峡砚方面:峡砚文化或许未能满足各方消费群体,缺乏相应品牌Logo,未能建立“一见如故是峡砚”的Logo形象。因此,从徽墨的宣传中,传承人可以考虑吸取经验,考虑如何去创新和发展非遗峡砚文化的独特产品,令峡砚产品能够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买单,从而推进合川峡砚的宣传事业。

四尺宣纸载文明,一方峡砚展艺术

宣纸(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制作纸)作为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优良载体,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合川峡砚代表了雕刻技艺的精髓,与之相比,宣纸则代表了书写艺术的精髓;宣纸在宣传工作当中,主要充当承载艺术文明的载体,在艺术馆、学校等场所需求较大,所以宣纸传承人在艺术馆和学校等场所加大宣传力度,让宣纸成为家喻户晓的非遗产品。同时,宣纸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跨界合作与产品创新。例如,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宣纸元素的服饰、文具等衍生品;与数字技术结合,开发宣纸文化的虚拟展览和数字藏品等。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宣纸的表现形式,还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通过借鉴宣纸的宣传手段,合川峡砚也可以和当今的时尚品牌做联名,将峡砚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当中,不仅要让人看见“四尺宣纸上载着的是文明”,也要让人看见“一方峡砚上每一厘每一寸都是艺术”。

通过与国家级、省级其他文房四宝非遗项目的比较,合川峡砚的宣传工作或许还存在着许多可借鉴之处。正所谓知不足,才能致远,学会学习与借鉴,才能不断前行,唯有创新跟紧时代潮流,才能让非遗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流传。希望所有人愿意走进历史,接手非遗文化的火苗,也希望所有人愿意走出历史,带着希望的火苗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前行,书写非遗新篇章。重庆移通学院“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愿拿起笔,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事业贡献绵薄力量。

(图为实践团合照)


撰稿:罗明亿、井姝媛、杨蝶

摄图:罗明亿、方港利

指导老师:方港利、黄一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