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

学院风采

 合川校区 
 綦江校区 
 
学院风采  
靠近昔日匠人,领略峡砚之美——“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三)
2024-07-04 20:50 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点击: )

昔日匠人,今犹坚守,只为传承。

靠近昔日匠人,领略峡砚之美;闻旧时峡砚风光好,看今朝传承匠人守。2024年7月1日至7月3日,重庆移通学院“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共计拜访六位合川峡砚传承人,从他们的口中听峡砚,从他们的眼中看峡砚,更从他们的心中感受峡砚。

(图为张礼雄老师认真制作峡砚)

时空虽不同,传承之心始终共鸣跳动。作为合川峡砚传承人,李祖元、谭郡府、王卫国、谭敬云、杨世宏、张礼雄六位老师面对实践团的访谈,均道出了高度一致的回复。“如果有人真正想前来学习,只要他具备合格的人品,我愿意毫无保留传授技艺”,这是张礼雄老师接受访谈时所言,另五位合川峡砚传承人亦言如此。合川峡砚后继有人的浓厚希冀,在每一位合川峡砚传承人的心底如暖流般涌动。

“大家都在家里做峡砚……传承人与手艺人是互相结合的。”峡砚非遗传承人们早已将峡砚制作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2024年7月1日下午,合川峡砚传承人李祖元老师面对实践团的访谈表示,多年来自己一直致力宣传峡砚文化。通过访谈,实践团亦感受到,非遗传承人首先是需要维持生计的自然人,从事峡砚制作工作,虽是出于传承人们心底的爱好与情怀,亦是生存要求驱使。

(图为合川峡砚传承人李祖元接受实践团访谈)

“做峡砚要真正吃得苦才行”。2024年7月1日下午,合川峡砚传承人谭郡府老师在接受实践团采访时说道,峡砚制作需要吃得苦,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可贵。说罢,谭老师便盛情邀请实践团成员前往“合川峡砚非遗馆”店铺参观峡砚作品。

(图为合川峡砚传承人谭郡府接受实践团访谈)

“守护峡砚五十载,归来仍是初心人”。2024年7月2日上午,合川峡砚传承人王卫国老师在接受实践团访谈时回答道,也许因为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合川峡砚暂时不“红”了。回首过去,王老师对自己的付出比较满意。访谈过程中,王老师时常背过身去眺望远方,担心实践团成员错过返程的客车。看着王卫国老师背着背篼逐渐远去的身影,实践团成员的心里尽是感动。

(图为合川峡砚传承人王卫国接受实践团访谈)

“我本身就喜欢画画……初中的时候看到别人在弄,经常看,有了兴趣……有人找我我就做,没人找我就算了”。2024年7月2日上午,合川峡砚传承人谭敬云老师在接受实践团访谈时,总是发出“咯咯咯”的爽朗笑声,感染得实践团成员也更加放松与开心。虽已退休,但只要有人找到谭老师,谭老师就会愿意制作。与谭老师的访谈让实践团成员们再次意识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图为合川峡砚传承人谭敬云接受实践团访谈)

“合川峡砚是具有单一性的,世上没有两台一模一样的合川峡砚,正如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长相的人”。2024年7月2日下午,合川峡砚传承人杨世宏老师就所经营店铺中峡砚近年的销售情况、销售方式、销售对象及合川峡砚市场趋势等进行了访谈回答,讲述合川峡砚具备的单一性和手工性所赋予其在当今售卖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图为合川峡砚传承人杨世宏接受实践团访谈)

“如果我没有弄出来,想方设法也要成功……将石头利用到极致”。2024年7月3日下午,合川峡砚传承人张礼雄老师接受了实践团的访谈,展示了其在峡砚制作过程中坚持不懈、执着求真的“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成功”之精神。张老师也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了“石头哲学”,认为应该把峡石原料当作孩子般对待,指出要根据峡石的特点去发挥其最大优势。

(图为合川峡砚传承人张礼雄接受实践团访谈)

初见每位合川峡砚传承人之时,他们的嘴唇或许紧闭,但对于实践团而言,仿佛都看到他们在说:“我们要让合川峡砚传承下去。”

(图为王卫国老师站在嘉陵江边)

三天以来的访谈过程中,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峡砚非遗传承人对合川峡砚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实践团成员相信,在数位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合川峡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实践团与部分合川峡砚传承人合影)

如果他们在许愿,那么愿望便是让峡砚留下。

如果他们在呐喊,那么口号便是让峡砚留下。

如果他们在等待,那么信念便是让峡砚留下。

如果……

“如果,如果可以,我们希望合川峡砚传承人们所愿皆将有所得。”——“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峡砚艺术”考察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如是说道。


撰稿:朱志鹏、罗明亿

摄图:罗明亿、方港利
指导老师:方港利、黄一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



关闭窗口